Go to Topwp-includes

洞察 | 横向联手“搞事情” 纵向加速一体化,聚酯业上演“强强博弈”

来源:中国纺织报
近期,各聚酯上市公司纷纷发布了上半年的业绩预告。同时,江苏国望高科纤维有限公司、新凤鸣等9家化纤企业宣布,将共同设立江苏新视界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视界”)。向好的业绩数据以及企业间的竞合在业界引起广泛关注。

聚酯业迎来新一轮扩张周期
近几年来,各家聚酯龙头企业为提升自身竞争力一直动作不断。
以新凤鸣为例,2017年成功登陆A股市场后,就走在了提速发展的轨道上。2017年7月,公司宣布子公司中石科技拟与孙公司盈进环球共同投资9300万美元设立中跃化纤,致力于丰富公司的差别化纤维品种。2017年9月,新凤鸣宣布拟以1亿元收购中驰化纤25%股权。此外,新凤鸣还分别对中维化纤和中石科技进行增资,用于年产4万吨超细扁平纤维深加工项目和年产45万吨功能性、共聚共混改性纤维项目。与此同时,其年产能也在快速扩张。预计到2018年年底,新凤鸣将新增90万吨产能,涤纶长丝总产能有望达到360万吨/年。
聚酯大佬的扩张和发力直接引发了近几年的并购潮。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2017年,涉及并购重组的涤纶长丝企业多达10家,涉及总产能达238万吨。2017年的兼并重组最为活跃,其中,恒逸集团分别以6亿元、7.22亿元、7.71亿元收购了红剑、龙腾、明辉旗下涤纶长丝资产,新增年产能分别为25万吨、20万吨、25万吨。绍兴天圣化纤收购南方石化获得40万吨年产能。张家港华美收购神羊获得18万吨年产能,弘和投资收购春晖获得10万吨年产能。
2018年~2019年,民用涤纶长丝预计仍有新增产能约为540万吨,其中,2018年计划新增产能为330万吨,产能增速为9.5%。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年的新增产能仍以行业龙头为主,桐昆股份、新凤鸣、恒力股份、国望高科4家企业的新增产能占总增量的近70%。
除了“单打独斗”,聚酯企业还“联手出击”。在本次9家企业联合发起设立新视界之前,早在2015年6月,荣盛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巨化集团公司、浙江桐昆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舟山海洋综合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了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目前,该公司在舟山市岱山县鱼山岛绿色石化基地内投资的4000万吨/年的炼化一体化项目正在建设中。该项目的一期预计今年12月底建成投产,滚动建设二期项目预计2021年一季度建成投产。
市场景气度向好支撑亮眼业绩
业内专家认为,无论是单打独斗还是联手出击,聚酯企业的一系列动作让行业的集中度不断提高,聚酯行业正从过去的不平衡发展转变为现阶段的均衡发展。这种转变最直接的结果便是企业受益,这一点从近期各家企业发布的半年度业绩预告中便可窥见一斑。
期内,恒力股份实现营收265亿元,同比增长26.87%,实现净利润18.8亿元,同比增长132.61%;桐昆股份预计实现净利润13.2亿元~13.8亿元,同比增长113%~122% ;新凤鸣预计净利润将增加2.64亿元~3.34亿元,同比增长50%~63%。
桐昆股份在报告中指出,涤纶长丝行业新项目产能释放增速下降,下游纺织产品得益于出口增加和国内居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后端需求平稳增长,拉动了涤纶长丝需求的持续增加。公司2017年年中、年底及2018年上半年新建项目的陆续投产,同比2017年上半年产销量大幅增加,PTA单位产品赢利能力明显增强,总体效益相比2017年同期大幅度增长。
新凤鸣在报告中指出,公司总体赢利能力相比上年度同期大幅度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得益于行业集中度的继续提高,以及下游纺织需求市场保持稳定增长。
从几家企业整体情况看,良好的业绩都离不开原料成本端、消费需求端等方面的支撑。
在原料成本端,今年上半年原油价格呈现明显的强势振荡走势,价格中枢进一步上移,加上人民币由升值通道进入贬值区间,推动了聚酯产业链人民币计价的原料成本与产品价格的总体上行与逐级传导波动,但由成本端和汇率调整所主导的价格上涨动力也将随着这些因素的波动幅度放缓而逐步减弱。
在消费需求端,下游终端在国内消费力持续拉动下仍保持稳定增长,消费频次加快,消费数量加大,产品升级内涵不断丰富,聚酯消费的替代性不断增强,出口贸易规模也逐步企稳回升,尤其是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纺织服装出口规模呈现加快增长趋势。
此外,成本上涨通道与环保强压态势强化了各环节的补库存策略与提前备货操作,“禁废令”的实施也带来了原生聚酯替代再生聚酯进口的消费增量,行业消费量能仍是稳定且可持续的,从而支撑了整个产业链的回暖向好与景气发展。
发力“炼化”加紧一体化布局
目前,民营涤纶长丝6大龙头企业除新凤鸣在建PTA产能,其他企业都已经拥有上游PTA产能。为进一步解决上游PX等原料问题,完善产业链配套,近年来,荣盛石化、桐昆集团、恒逸石化、恒力集团、盛虹几大企业还进一步布局上游炼化领域,打造千万吨级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
其中,恒力集团的2000万吨/年的炼化一体化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计划今年10月投产。该项目以450万吨/年芳烃联合装置为核心,建设2000万吨/年的炼油化工装置。项目原油加工能力为2000万吨/年,芳烃联合装置公称规模为450 万吨/年(以对二甲苯产量计),加氢规模为2300万吨/年。项目达产后,恒力集团将形成“原油-芳烃-PTA-聚酯新材料-纺丝-织造”的完整产业链,公司的原材料实现厂内直供,整体赢利能力将进一步提升。
恒逸集团正在加紧建设的文莱PMB石油化工项目,将继续做大做强石化化纤产业链,探索石化+发展模式。该项目计划建设800万吨/年常减压、330万吨/年重整、220万吨/年加氢裂化、150万吨/年单系列芳烃联合、220万吨/年柴油加氢、130万吨/年航煤加氢、100万吨/年灵活焦化、12万吨/年硫磺回收、轻石脑油异构化、18万Nm3/h PSA等炼化装置。项目建成后,恒逸集团将打通石化全产业链,形成“原油-PX-PTA-涤纶”和“原油-苯-CPL-锦纶”的双产业链竞争格局,实现石化行业的一体化经营。
今年6月成功“借壳”上市的盛虹也将目光投向了炼化一体化项目。其项目选址于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建设总投资约750亿元,建设规模为1600万吨/年炼油、110万吨/年乙烯、280万吨/年芳烃,下游同步建设LDPE/EVA、乙二醇等化工装置。该项目计划今年12月开始桩基部分施工,预计2021年6月实现投料试车,从而形成炼油、石化、纺织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完整产业链。
对此,盛虹集团董事长缪汉根表示:“石化产业是纺织化纤的上游产业,化纤生产的原料就是从石油、石化产品中提取的。进入石化产业,让盛虹完成了一次自下而上的‘产业逆袭’。”
可以发现,在行业景气度良好的背景下,各龙头企业并未放松前进的脚步,而往上游拓展、探索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使竞争力和话语权在行业中得到“跨越式”提升成为大家的共识。